所以大家都非常的感兴趣,又聚了起来,然后便有人道:「王爷,若是家人重病在身,来不及抄完呢?」

沈昼锦非常奸商的道:「不是本人抄的,可以先欠着,加个利息就行了,本人的可以治好再抄,也要加利息,比如迟一个月多抄一套三百千?」

三百千就是孩童启蒙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加起来才两千七百多个字,她真是太大方了。

一般来说,必然要欠着的。

毕竟四书光正文就有十几万,一个朝臣假如一天写个两三千字,就得抄三四个月,加上注释,那就没数了,几十万也有的。

五经正文得有五十多万,加注释……简直没法算。

除非是没入仕的人,一天能抄十来个小时,抄个几千上万的,那可能抄上两三年能抄完。

然后又有文官道:「带注释,以哪本为准?」

沈昼锦想了一下,道:「谁要抄,我给你们范本。」

这话一说,不止一个文人开口:「不知是哪一家的范本?」

这就是文人最关心的一点,沈昼锦笑了一声,道:「博采众长的范本?」

这时候的书,当然也是有注释的,甚至还有专门的注释大家。

文人会把正经的着作称之为「经」;

把注释「经」的文字称之为「传」或者「注」。

因为最早对经所做的注,一般都寥寥几句,后来又会进行补充,称之为「笺」;

之后又会有人对「传」、「笺」再次注释,就叫做「疏」。

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诗经》原来只叫《诗》的,被列为儒家经典之后才叫《诗经》;汉代毛亨为《诗经》做的注释叫「毛传」;后来郑玄又为「毛传」做了补充,叫「郑笺」;唐代孔颖达又为《诗经》正文和「毛传」、「郑笺」重新作注,就成了「孔疏」。

而且不止如此。

一部古籍,注释的往往不止一家,如果有人把各家注释给汇总了,再加上自己的注释,这就是集解,又叫集释。

这么说起来,很麻烦,实际上也确实挺麻烦。

对于外行以及初学者来说,就一个字,乱。

百花齐放当然是好事情,可这对于后世习惯了「标准答案」和「得分点」的人来说,真的很乱。

哪怕你买一本集解,上头一下子看到了三家注释,都是什么什么大家的注释,你倒说说,以哪个为准?

为何会如此呢?

因为这时候的文人,是讲究家数传承的,很多东西是靠讲解,口耳相传,所以,在这个时代的读书人而言,拜一个好先生,才格外重要,而得到师父批註过的书,就是大恩。

但在沈昼锦看来,这就好像语文课本也需要确定一个版本一样,学同样的书,并没妨碍学生长成各方面的人才,所以确定一个权威版本,让初学者不走弯路,这是好事情。

这世上哪有这么多明师?乡间启蒙的,秀才都算少见了。

减少学子们对「明师」的依赖,对朝廷来说也是大好事,从根源上就减少了党争。

所以她在一个历史相似的位面上,推动朝廷编纂了这么一套权威版本,除了四书五经,还有三百千。

前后足足花了十一年的时间,主持者就是她在那个位面的恩师,她自己也参与了。

她肚中也算是有三两墨水,她觉得已经很好了,称的上尽善尽美,但若放到文人圈子中,必然会有不同的声音。

这也无所谓,反正你想求我办事,就按我的来。

到时候,同版本除了这种「张家抄本」、「李家抄本」之外,她还可以出普通本,就用台阁体,后世称为馆阁体的,只要我卖的够多,够便宜,你们的啥啥本就没有市场!

文人们还在追着她问到底是啥版本,里头荣四平跑出来:「王爷,皇上叫您和霍世子进去一趟。」

沈昼锦点了点头,向安宁侯道:「劳烦侯爷照应一下我师父。」

安宁侯连忙应了。

第288章 钻个空子又何妨

沈昼锦就跟霍凌绝一起进去了。

大家互看了几眼,暗暗交流了一番「皇上为何要叫霍世子去」、「难道皇上与霍世子有旧?」、「怪不得这么小就给他们赐婚」等等的意思,然后又一刻不耽搁的,开始跟沈既明说话。

沈昼锦两人进去之后,武宣帝看了看他,伸出手:「博采众长的范本?」

沈昼锦:「……」

敢情你在里头听现场直播呢?

她默默的掏出一套来,然后又掩耳盗铃的撕掉了书封。

毕竟书封上头有皇帝年号和干支纪年什么的,武宣帝瞥了一眼,又翻了两下,且先放到一边,又伸出手,问:「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沈昼锦再次:「……」

她检查了一下,把这几本书一起给他了。

武宣帝又翻了两下,又放到一边,又伸出了手。

沈昼锦瞪着他,武宣帝笑着收回手,道:「锦儿莫要见怪,朕习惯了。」

沈昼锦第三次:「……」

她发现她自从认识了这个皇帝,最常出现的情绪就是无语,虽然知道他纯粹就是在逗她,但还是觉得好无语。

武宣帝笑着道:「绝儿,锦儿,你们过来看看。」

他在御案上摊开一张纸,两人都凑过去看。

小贴士:如果觉得不错,记得收藏网址或推荐给朋友哦~拜託啦 (>.<)

: ||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如有侵权,联系xs8666©proton.me
Copyright © 2024 23小说网 Baidu | Sm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