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页

1042年,庆历二年。

还在服丧的司马光看了苏轼的做法都不知该如何评价这个苏轼了。

讲究中庸,却不理为官之道,屡屡让自己陷入险境,不也是另一种激进吗?

不过天下若都是他这般赤诚之人,有人管束着,大宋兴也。

王安石也不大认同苏轼的做法。

变法之事本就不易,古之商鞅、吴起,哪有简单的?

若能万全,何需变法?

万事万物此消彼长,变法若不强硬,根本无法施行。

尽全力趋利避害,关键时刻自然要以大局为重,畏首畏尾,难成事也。

【然后政敌们就又开始从他这题目里找茬,说他不敬仁宗、神宗等等,虽说不像乌台诗案那么夸张,但古代文人整文人就是这么个套路。】

【说得多了,让苏轼在朝堂之上左右为难,就连一向欣赏他的高太后帮他说话也没有用。】

【苏轼这次真的累了,于是他又一次自请外调。】

这几句话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文人有时候真的很可怕,比那些战场上舞刀弄枪的士兵还要可怕。

尤其是清朝众人实在太能感同身受了。

甚至他们比这苏轼还要惨,动不动就会掉脑袋。

干隆年间。

曹雪芹刚把《风月宝鑑》的前半部分给写好,翻看之下,觉得还有诸多需要增删之处。

尤其是女子所言文字狱之事确实是真的,自己这书就这么拿出去,恐怕自己也难茍活于世了。

好在如今他也无甚大事需忙,倒是可以徐徐图之。

只是他早在巨幕第一次出现时就听到了自己的名字,这事情他一直挂念着,却再没听女子提起过。

「落了个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

他低声呢喃,这句话他也一直记着。

如今他也算是干净?

【再一次来到杭州已经是1089年,元佑四年,但是这次苏轼可不清閒,他一来就碰上了旱灾瘟疫。】

【苏轼也并没有知难而退,而是积极应对,不仅上书朝廷请求支持,还拿出自己的银子给百姓治病,救了不少的人。】

【后来赈灾剩了点银两,又安排疏浚西湖等,种菱除草修苏堤,做了不少于民有利的事情。】

元符二年,儋州。

心情一直没什么波动的苏轼这时眼中也隐隐有了热意。

他没想到自己做的一桩桩一件件,哪怕是此等小事也被后人铭记。

但这也并非他感动的原因。

遥望过去的岁月,原来那属于自己的时光每一刻都值得回忆。

【在1090年,元佑五年初冬,苏轼写了一首诗送给自己的好朋友刘季孙,叫《赠刘景文》。】

【写杭州的诗词不计其数,但写冬日的倒是少数,我们大家来看一看这首诗。】

【荷花早已没了,荷叶也都已经枯萎了,这时候只有残菊的枝在寒冬晃荡,你要记得一年中最好的时候就是橙子变黄,橘子青绿的时候。】

这诗句太过简单,没有人看不懂,却没人觉得这诗不好。

干隆年间。

坐在椅上,干隆摇了摇扇子。

评价道:「此乃『浅语遥情』也。」

【橙黄橘绿是什么时候,不就是初冬吗?也就是现在的意思。】

【这首诗看着简单,但是还可以从几个角度进行解读,可以说前面是突出萧瑟的环境,但即便环境如此,依旧可以硕果纍纍。】

【或者说,前面荷花、荷叶、秋菊都已经渐渐凋落,现在才是正是适合我们成长的时候。】

【总结来说就是要积极向上,要乐观,这也是苏轼大部分作品里秉承的思想。】

公元811年,元和六年。

一阵风吹来,李贺猛地咳嗽了一阵,咳得面目通红。

等他回过神来正好听到女子解释此诗作。

乐观、豁达。

这是女子在讲苏轼时说过最多的词,或许是该如此。

依旧可以硕果纍纍吗?

可若试了,又受到更大的打击该如何自处?

「咳咳咳……」

【值得一提的是,自从屈原的《橘颂》讲「后皇嘉树」之后,众文人对橘树就相当于加了一层滤镜,就好像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后,我们也赋予了莲花更高洁的质量,所以这里我们也可以把此一层渊源带进去,情感深度就又有所提升了。】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屈原会心一笑。

橘树本就是高尚的。

不过又多了一个不解的词。

「滤镜。」

他将之记录下来,看着密密麻麻的被记录下来的难以理解的词,他微微嘆息了一声。

其余诸国比之楚国好不到哪儿去。

大家最近的精力都放在了研究巨幕上,他们都渴望将巨幕占为己有。

或者是借巨幕之力发展自己的国家。

【1091年,元佑六年,苏轼又得到了回朝的机会,但是不过几个月就又因为政见不合被调往颍州。】

【后来又被调往扬州、定州。】

【1093年,元佑八年,高太后去世,新党执政,苏轼又又又被贬到了惠州。】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屈原觉得跟苏轼比起来,自己的那些经历真算不得什么。

小贴士:如果觉得不错,记得收藏网址或推荐给朋友哦~拜託啦 (>.<)

: ||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如有侵权,联系xs8666©proton.me
Copyright © 2024 23小说网 Baidu | Sm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