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页

可苏轼竟还能如此,如他这般通透之人,少矣。

【然而在这个时候,朝廷里的血雨腥风并没有停歇,1097年,绍圣四年,元佑党人再遭排挤,那些被贬的人再一次被贬,苏轼也不例外。】

【苏轼被贬到的惠州已经是当时的蛮荒之地了,于是这一次,他被贬到了儋州,也就是现在的海南。传闻,在那个时候,被贬儋州是仅此于满门抄斩的一项处罚。】

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笑笑。

何至于此?

自己如今有吃有穿有友,不至于,当真不至于。

其余众人也都唏嘘不已。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王安石轻轻嘆息一声。

日后的他是要走那么一条不归路的,落得什么下场心中有数。

可苏轼这一生什么也没做,最后竟也在那朝堂洪流中落得这样的下场。

巨幕中的苏轼已经老了,可他初到汴京意气风发的样子王安石尚且记得。

只嘆可惜!

好在苏轼即便身处贬谪之地也未得过且过,造福一方百姓,留下千古名篇,谁又能说真不好呢?

【此时的苏轼已经到了耳顺之年,其实我们也看得出来,早在惠州之时,他对很多事情就已经看淡了,这就是人到了一定的年纪,思想境界的不同。】

【那个时候的儋州可真谓是穷乡僻壤,苏轼曾给友人的信中写到,「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可见真的有点惨。】

【干隆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穷山恶水,刁民泼妇。」】

清,干隆年间。

干隆不想看巨幕了。

为何此女什么都知道?

不能说点自己好的吗?

【这是干隆皇帝在下江南时,因为被人嘲讽,气急之下说出来的话,后来演变成了「穷山恶水出刁民」这么一句话,带贬义,但也成为后来许多人对于偏远地区的一种印象。】

【在那个时候众人对儋州就是这么一种刻板印象,因为一直受到歧视,再加上地理环境各方面原因,儋州人民就有点摆烂的意思,农事、医疗、教育等各方面都不怎么样。】

1099年,元符二年。

汴京。

赵煦已经静坐许久,他看着巨幕突然猛地咳嗽起来。

一旁伺候的内侍连忙上前递水拍背,赵煦以帕巾捂嘴,片刻那帕子上便有了淡淡血迹。

赵煦低头擦了擦嘴,假装无事发生,过了好一会儿才开口,「章相,你怎么看?」

章惇行礼作揖,顿了片刻,方才道:「官家仁德,既那儋州如此凋敝,若是一直让苏大人待在那处,恐寒了天下文人之心,然,苏大人勤勉爱民,自是不忍儋州现状,不若将发展儋州之事交于苏大人,造福百姓,亦可全苏大人报国之心。」

他们如今完全看不懂女子到底是站于哪边,她言语间像是支持变法的,可也没说旧党的不是。

但不管怎么说,她对于苏轼显然是讚誉的,本来苏轼名声就不错,时常也有许多大臣为之求情,经此巨幕一说,若还任苏轼在儋州自生自灭,恐会引发不满。

所幸苏轼这才刚去两年,当还未做多少事。

「善。」赵煦颔首,「那便加儋州知州,将此事交于苏卿。」

【于是苏轼到了之后就开始搞农业,搞教育,搞医疗。】

【大家对农事不积极,他就写了《和陶劝农六首》来劝儋州人民重视农业,我们都知道陶渊明有《劝农》组诗,一共是六首,而《和陶劝农六首》就是陶渊明《劝农》的和诗。】

【和诗大多都是写跟原诗内容一致、主题相通的诗,苏轼在晚年写了一百多首和陶诗,由此可见他对于陶渊明的推崇程度。】

东晋。

陶渊明诧异,有些不明白。

自己的诗歌就是情之所至,随手而作,在当世当也算不得佳作,怎会让这苏轼如此喜欢?

【但是苏轼的和陶诗并不出名,倒并不是他写得不好,朱熹曾说苏轼的和陶诗虽然「才高」但是已经「失去自然之趣」,这个我们也好理解,因为和诗都是依韵而和,而且内容主题也大多限定,这就差不多是命题作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作的自由,而苏轼的很多我们喜欢的作品,那都是浑然天成的,相比之下,和陶诗自然就弱了。 】

唐元和年间。

元稹蹙了蹙眉,自己和白乐天最是喜欢写和诗,他将两人的来往书信翻了出来。

很快看到白居易写给自己的《酬乐天频梦微之》。

「……唯梦閒人不梦君。」

他默读一遍后,摇了摇头,「此句甚好。」

而后又点评幕中女子的话,沉吟半晌,道:「不能一概而论也。」

【据说自从隋朝开创科举考试以来,儋州从来没人中过举,苏轼看到儋州人民不重视教育,教者不想教,学者不想学, 于是他就跟朋友一起修了一个「载酒堂」,开始教授学生。】

1099年,元符二年。

儋州。

众人听到女子评价儋州用什么穷乡僻壤,什么刁民本是不大高兴,可又无法辩驳,吃着饭菜也觉索然无味,可现在一听「载酒堂」,众人就一副与有荣焉的样子。

载酒堂可是他们学习之地。

真是多亏了东坡先生,不然他们如何有这等机会?

小贴士:如果觉得不错,记得收藏网址或推荐给朋友哦~拜託啦 (>.<)

: ||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如有侵权,联系xs8666©proton.me
Copyright © 2024 23小说网 Baidu | Sm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