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页

可是这一首诗,终于不像那般压抑了。

这是他们在杜甫那些经历挫折回到家乡的诗句中都没有看到过的狂喜。

他的喜总与忧掺和在一起,让人欣慰的同时总让人心酸。

这时候仿佛一切都能放开了,仿佛一切的苦难都结束了。

【然而,这看似是一个结束,却是更混乱的开始,杜甫从前的担心并非多虑,回纥在长安日益膨胀不把唐王朝放在眼里,而吐蕃也势力膨胀,在763年代宗广德元年,占领了长安,代宗也仓促逃到陕州。】

「什……他说什么?」

李隆基转头望向众人,众人都埋着头不敢说话。

这大唐国都在短短时间内竟两次落入敌手,一次拜在他的手上,另一次竟是拜在他正打算立为太子的李俶手上,那他还要把江山交给李俶吗?

扫视一圈,除了杨玉环竟无人敢与他对视。

然而看到杨玉环那哭哭啼啼的样子,他就更觉心中一阵烦闷。

「见也见了,去吧。」

杨玉环一怔,「圣……圣上……」

然而没等到她将话说清楚,李隆基摆摆手,不愿再与她多说。

杨玉环这时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起先她欺骗自己觉得是小太监们诓骗了自己,如今一看,谁敢假传圣旨?

从始至终不过都是圣上的意思罢了。

当初 要她进宫的是他,如今要弃了自己的也是他。

男人就是这般多情又薄情,她看那骊山挺好。

遂不再多言,行礼离去了。

【直到第二年,长安才又再一次收復。虽然长安收復了,但是成都的混乱并没有结束,于是杜甫就想着带着妻儿东游,朝廷召杜甫为京兆功曹他也没有接受,显然这时候的杜甫已经不愿意再捲入到那些漩涡之中。】

【但是就在这时候朝廷突然传来消息,严武取代高适再领剑南节度使,杜甫十分高兴,决定回到浣花溪草堂。】

剑南节度使?

高适一惊,他竟还坐上了这样的官位。

但是他为什么会被取代呢?

成都的混乱并没有结束,是他无能没能结束成都的混乱所以被取代了?

高适有点无法接受这事情的真相,可是他没有办法怀疑女子。

长安。

他不愿再捲入那些旋涡?李隆基皱眉。

杜甫是已经对唐王朝失望?

自己不会无法打动他吧?

应该不会才对,先下罪己诏,而后处置叛军佞臣,处置太子和太真娘子,这些应该够诚意了吧。

【从严武离开成都到严武重回成都,这一段时间里杜甫写了许多跟当时时政相关的诗作,可以补史书之缺。】

【严武是杜甫的好朋友,他一直希望杜甫可以入仕,虽然到了后来杜甫已经没有了入仕的心,但他还是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也就是我们后世杜工部这个称呼的来历,然而这个职位也并没有让杜甫的才能得到施展,反而让他感受到了许多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于是没多久他就辞了,安安心心地在草堂种地,偶尔接待几个好友。】

东晋。

隐居在那样的地方。

陶渊明想,他有些羡慕杜甫能找到这样一个地方閒居。

周围虽也有战乱,但更有像严武这样的人守着,至少他在草堂的日子应当还算快活的。

这在此处结束大抵就是杜甫最好的结局。

然而,他知道,这并不是结局。

【在这段时间里,杜甫所知道的人,他的朋友相继去世,李白、王维、高适,都在这几年里永远离开了这个世间,直到公元765年,永泰元年,杜甫在成都最好的朋友严武去世,杜甫随后也离开了成都。】

【事实证明,他的离开是正确的,严武一走,蜀中更是一片水深火热,若他还在成都待着指不定会是什么样的后果。带着愁绪,经过一番辗转,杜甫暂时居住在了夔州,在这里他写下了很多很多的诗。】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累了,为何战乱还未结束?

若是一直这样持续下去,大唐怎能不衰败?

叛乱是一部分原因,而更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没有及时地剿灭叛贼让天下陷入了混乱之中。

若是能早日平叛,那这安史之乱也影响不了唐朝。

可若是能早日平叛,若是不被影响,幕中女子还会百般强调吗?

【各种题材各种风格,这时候的诗歌虽然不及先时的那些内涵,但是其中史的价值很高,也不乏有像《登高》那样的优秀之作。】

【《登高》这首七言律诗被誉为七律之冠,在人才辈出的唐朝,获得这样的荣誉,可想而知这首诗的优秀程度,我们一起来看看。】

「风急天高猿啸哀……潦倒新停浊酒杯。」

巨幕中,这首诗在一片有些古朴的纸卷背景下被呈现了出来。

沉、郁、顿、挫。

这首诗中句子将他这样的风格简直发挥得淋漓尽致。

李白读着杜甫这首七言律诗也忍不住在心中称讚。

他自认为自己的律诗也是很不错的,但看到此诗句也丝毫没有优越之感。

杜二甫是有文才的,为当世所忽视也。

但说起七律,他原以为那崔颢的《黄鹤楼》已然很好了,如今倒是难分胜负。

小贴士:如果觉得不错,记得收藏网址或推荐给朋友哦~拜託啦 (>.<)

: ||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如有侵权,联系xs8666©proton.me
Copyright © 2024 23小说网 Baidu | Sm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