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页

众人鲜少看到如此爱用典故的文人。

一开始许多人还觉得辛弃疾不过是借他人笔端让自己的词句更加耐读。

但是当许多人跃跃欲试,想要在心中借他人诗句写出一首象样的诗歌时却根本无从下手,就算写出来了也是不伦不类。

许多人这时候才明白,原来不是典故的问题啊。

【「问何物、能令公喜?」什么事能让「我」情绪高涨呢?「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里的妩媚并非我们寻常理解的夸讚人姿态的妩媚,它是化用的唐太宗李世民的话,《新唐书》记载,李世民有这么一句话,「人言征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是夸讚魏征的耿直。我们可以把这里的「妩媚」看成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褒义词,比如说好,夸魏征是魏征的耿直,夸青山也就是夸他自己大概就是不为名利只为收復山河的气节。】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自己还说过这样的话?

李世民也不敢怀疑,因为他打心眼儿里觉得魏征是个人才。

当初他总劝谏先太子把自己安排他处,若非先太子不听谏言,自己恐怕如今也不能在此处了。

只希望他是能真正为自己所用的吧。

听幕中女子所言,应当也是如此。

【「情与貌,略相似。」再一次强调他与青山是差不多的。】

【「一尊搔首东窗里。」「我」坐在窗前搔头,「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想着当时陶渊明写《停云》的时候或许就是这样的想法吧,「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江左是指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联繫上下文指的应该是南朝,这里说南朝那些追求名利的人哪里能懂得酒中妙理?】

东晋。

其他的不论,那些人肯定不懂酒中妙理啊。

每次陶渊明看到那些人借酒桌商龌龊事时都觉噁心,为酒一场,竟下了他们的肚,当真是可惜。

他们,根本就不懂酒。

懂酒者,酒友也。

陶渊明心中跳过几个名字。

【「回首叫、云飞风起。」云飞风起间,我回头大喊,「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不恨「我」自己见不到古人,只恨古人见不到我的狂傲,「知我者,二三子。」了解我的人,不过二三子罢了。】

【这个二三子出自《论语》「二三子以我为隐乎」,指的是孔子的弟子。这里具体指的是谁我们无从得知,或许是某个人,或许是某几个人,或许是古人,总之是了解他的人,可以让他引之为知己的人。】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其实辛弃疾已经满足了。

他知道了不是没人懂他了。

有人懂他,这后世之人懂他。

即便不能实现理想,也不会全是遗憾了。

【随着年纪的增长,辛弃疾的词写得更加的有分量,里面有他的壮志未酬,有他的知己难寻,有浪漫,有悲伤,有迷惘,还有对零落亲友的思念,虽大量用典,但却毫无堆砌之感。】

【我们不确定辛弃疾能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事家,但毋庸置疑,他是一名不可多得的优秀文人。】

第133章

辛弃疾

【公元1199年,庆元五年,辛弃疾担任冲佑观主管,但没过多久就又罢官,第二年就又閒居于铅山瓢泉了。】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突然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

他们这些所谓的壮志未酬的文人,不是根本没有做官的机会,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不停被调任各处。

最为重要的是,他还觉得这难有转机。

【辛弃疾心中的理想一直都是收復山河,但是做官时总会让他看不到希望,写出的作品都带着更多的深沉,相反在閒居事还能偶尔写出一些充满生气的词作,就像这首《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

东晋。

这不是与陶渊明一样吗?

在官场要操心政事还要与那些人周旋,所写的诗歌自然也不会多欢快。

他自己也只有在隐居时或念着隐居时才能创造出自己满意的作品。

【「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父老乡亲们争先恐后地说着风调雨顺,终于不用像去年那般皱眉苦脸了。「殷勤谢却甑中尘。」终于能告别甑中布满灰尘的日子了。「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无赖已撩人。」树梢啼叫的鸟儿有时还真能劝住客人,小桃也淘气着开始吸引人了。「梨花也作白头新。」像是白头一般,梨花开了满树。】

【用一个比较流行的词语来形容这首词就是「小清新」,像是吃了大鱼大肉或者米饭大饼后的一杯清茶,沁人心脾。因为背景的缘故,辛弃疾以及他的词都给我们一种沉重的感觉,而这首倒是生气勃勃,即便百姓们只是盼到了基本的风调雨顺。】

【那时候的老百姓可不如咱们现在舒服,假如现在有个干旱什么的,且不说我们有人工降雨,就是国家的财政补贴也不至于让人吃不饱饭。】

什么?

人工降雨!

众人都是一脸的惊诧。

是祈雨吗?

自古以来但凡天灾帝王多会行祈福仪式,但俗话说心诚则灵,真正灵的又有几回。

偏偏这样的事情他们还不得不做。

小贴士:如果觉得不错,记得收藏网址或推荐给朋友哦~拜託啦 (>.<)

: ||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如有侵权,联系xs8666©proton.me
Copyright © 2024 23小说网 Baidu | Sm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