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页

【这一期视频我们来谈一位比较特殊的人物,南唐后主李煜,他大概是我们的盘点中要讲解的唯一一位皇帝,在才华横溢的同时醉心声色的一位神奇帝王。】

此话一出,许多人都心碎了。

那些坐在王座上的帝王们。

赵佶有些气馁地丢开手边的书册,近来还真是诸事不顺。

他自己难道才情不足?

不足以让幕中女子解说一番?

与他同样想法的还有清朝干隆皇帝。

自己一生写诗无数,就算不是首首精品也该能轮得上号才是,为何都不谈他一下?

「幸好啊。」和坤嘆息道。

当初和坤被抄家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的,许多人都以为和坤这次彻底地栽了,毕竟他贪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众人都知道,可却也都拿他没什么办法。

但这光天化日的,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皇上总不能再包庇他。

谁知皇上还真就包庇了,只说和坤精通生意之道,赚了这许多的银两,但此才能未用在政事上,未让国库充盈,户部还整日叫穷,于是便罚了他许多,算是大出血,这才勉强堵住了悠悠众口。

什么是真相,上头那位承认的,那才叫真相。

谁让和坤能赚钱还能讨皇上欢心呢?

干隆冷冷地瞥了他一眼,态度比之从前其实也并非没有变化,更何况和坤这一句幸好说得不妥,他以为众人都是聋子吗?

果不其然,皇上也听到了,问他道:「何幸之有啊?」

「回皇上的话,依皇上文才不管是谁来说那都应当予以称讚,但这幕中女子谈论的乃是悲情文人,不谈皇上,那说明皇上洪福齐天,这还不是幸事吗?」

干隆方才回过神来。

先时他只觉幕中女子似乎有些看不起他,还当自己的文才真入不了幕中女子的眼。

如今倒是让他放了心,正如太史公于《高祖本纪》贬项羽,在《项羽本纪》贬刘邦一样,那她说到那些悲情文人不夸讚自己也是正常之举吧。

自己还何苦去与那亡国的南唐后主相比呢?

当真胡涂了。

【清代着名词人纳兰性德曾评价花间词贵重不适用,宋词适用但质量却不行,而李煜「兼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今天的主角李煜。】

此话让许许多多地宋朝文人不服。

这李清照、苏轼、辛弃疾,哪个不行?

质量不行也是能随意评判的?

真是让人笑掉大牙!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此话有失偏颇吧?」李清照说道。

她倒也不是说自己的就最好,听了幕中女子的讲解,她也承认了苏轼词的价值。

李清照当然清楚苏轼的文采,只是那与她所坚持的东西相悖罢了。

但现在她清楚了,相悖又如何,他写得好,所表达的思想深刻,即便是自己不喜的,他也能是好词。

自己不是最权威的词论评作者,但李清照还是坚持词别是一家的观点,他人也别想影响她的评价。

对于这什么纳兰性德的评价她不能茍同。

或许李煜的词在表情达意上字字使人泣血,可若要说就能越过所有宋词,她不能认同。

即便是比上她先时不认同的苏东坡词,这结论也是值得商榷的。

【说李煜的话,我们还得稍稍了解一下南唐,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天下大乱,当时许多势力都自立为王,杨吴就是其中之一,这个政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一个叫徐温的大臣把持着,后来徐温的养子徐知诰继承了他的位置,后接受杨吴君主的禅让,国号为「齐」,史称「徐齐」。】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的表情很难看。

但并非因为唐朝末年的说法,因为这事情实在算得上是老生常谈了。

他如今静下心来考虑的是导致这个局面发生的原因,不是简单地由李隆基时安史之乱造成的原因,而是事件发生的源头。

李世民当然不觉得自己就可以轻易地改变,但事在人为,总得试试。

【这个徐知诰原本并不姓徐而是姓李,徐知诰是他认徐温做养父后改的名字,所以在称帝后的第二年,他改回自己的姓,名李昪,对外宣称自己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具体是不是我们也不清楚。】

唐,元和年间。

众人无言,建王的世孙?

定是胡言吧,这后世之人还真是……

然而思及此,众人才猛地反应过来。

这李昪是不是建王的世孙并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提到的人是建王。

也就是说大唐距离灭亡真的就不远了,就在他们的跟前了!

这段时间积攒起来的不安在这一瞬间爆发,让所有人都开始心慌起来。

【从古至今有很多这样的操作,因为他们想要让自己登上皇位的理由更加充分。】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那刘备不就是这般的吗?」有人小声叨叨。

刘备自称汉室宗亲,不也是为了能够顺理成章地称帝吗?

「那能一样吗?他本就是中山靖王之后,怎会一样?」

话是这么说,但大家不可否认的是,有个宗氏名头,许多的事情也确实变得更便利一些。

小贴士:如果觉得不错,记得收藏网址或推荐给朋友哦~拜託啦 (>.<)

: ||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如有侵权,联系xs8666©proton.me
Copyright © 2024 23小说网 Baidu | Sm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