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页

【他的儒家思想使他产生这些想法,在写《胡旋女》的时候,其旁有小字「戒近习也」,也就是说要改变如今的风气,而诗中他提到,「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这句完全不掩饰他对于杨玉环的批判,不过这样的事情到底杨玉环在其中起了多大的作用,还真不是我们一两句能说清楚的,即便是通过各种史料分析,我们也只能儘量接近真相,也或许就连李隆基自己都说不清楚,这就是人与历史无法被完全解析的魅力啊。】

李隆基确实是说不清楚。

事情没有发生,他根本想像不到真能出现什么安史之乱。

就像如今来说,他不是轻易地就将此事给解决了吗?

可是他也不能欺骗自己幕中女子说的就是假话。

实在想不通。

【在《李夫人》里也有类似的观点,这首诗是以汉武帝初丧李夫人的事情展开叙述,而后转到杨玉环死后李隆基的同样的不舍,他写「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这话应当也是批判的吧,还有后面的「人非草木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

公元前113年,汉元鼎四年。

这个李氏看来也是个福薄的。

按理来说自己若是招回宫中当也是比较年轻的女子。

可是自己却送走了她,也不知是为何。

罢了,说不定不让她进宫,还能让她活得长一些呢。

说了阿娇又说卫子夫如今又是李夫人。

这后世怎的就尽盯着他的后宫了?

【若要说《李夫人》中的这种观点还不够明显,那《古冢狐》中这样的思想就更加明显了,他写「何况褒妲之色善蛊惑,能丧人家覆人国。」关于褒姒和妲己的故事大家都应该了解了,自古以来那都是祸国妖姬般的存在,但那些都是小说与传说的加持,其根本形象是有争议的,但是即便这两位就是妖姬,若是帝王清明,何至于亡国?】

众人都愣了。

此女,此女难道真的不是在妖言惑众吗?

虽然大家都不敢说,但心中都有了怀疑。

一则怀疑幕中女子,二则怀疑他们从来都知晓的有关褒姒和妲己的事情。

有争议?

能有什么争议?

难不成亡国不是因为此二女吗?

可是……

可是幕中女子不说假话的呀,而且她说的帝王清明不至亡国似乎也很有道理。

那两个女子固然做了错事,固然可恶,可一切致使亡国的决定都是帝王做下的,若帝王不受迷惑,哪会亡国?

所以,其实是不能只怪他们其中的一人,甚至那些奸臣也要算在其中。

一人之力何以亡国?

【所以白居易的这两句诗就是把「丧人家」、「覆人国」的原因都推在了一个女子身上,这我是肯定不能认同的,但还有一个可能就是白居易是在讽刺李隆基和杨玉环,所以写出的夸张句,为的是改变当时人们沉迷声色的不良风气,这样的话那还能够理解。】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白居易从来没想过在这首诗中针对杨贵妃。

他自认为自己还是在很客观地评价此事。

玄宗和杨妃的爱情是一场悲剧,而让这悲剧发生的也是他们二人,谁也脱不了干係。

正是有了前面杨妃的诱惑,玄宗的沉迷,才有了后来的马嵬坡之事,二人阴阳相隔,都是他们自己的缘故。

虽然也该怨安史之流,可归根到底最根本的原因还不是玄宗沉迷杨妃吗?

【我想,在那个时候李隆基他对于后宫的压制肯定是不少的,因为他的江山从间接上来说是从武则天的手里抢回来的,甚至他应该是防着后宫的每一个人都成为武则天,但是他可能也不是不知道杨国忠、安禄山等人的一些事情或者他们有取代自己的可能性,但是他太自信了,觉得自己可以掌控全局,最后玩脱了,当然了,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

抢?

什么叫抢?

间接上来说?

否管怎么说,那都论不上抢。

他父皇作为李唐子孙,名正言顺。

他作为李唐子孙,接受父皇禅让,同样名正言顺。

何来抢一说?

【诗歌中,事情的叙述仍在继续,声色纵情下,悲剧自然而然地发生,「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霓裳羽衣曲的含义我们在讲李煜的时候讲解过,强国走向黄昏,象征着辉煌的乐舞用「惊破」二字是很精彩的。】

【这里可以分为第一大段,讲的就是两人的爱情,李隆基流连美色还有安史之乱的爆发,紧接着开始说安史之乱的后续,有关两人的后续。】

第147章

白居易

【「九重城阙烟尘生……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我们之前说过安史之乱,长安沦陷后,李隆基逃向蜀地,然而到马嵬坡的时候,陈玄礼带着禁军譁变,要求诛杀宰相杨国忠和御史大夫魏方进一干人等,这其中自然包括被他们认为是红颜祸水的杨玉环。】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这在先时讲李杜时,似乎确实说过此事。

那杨国忠就是该死的。

但是譁变,众人听着不敢说话了。

这陈玄礼怕是要完。

即便现在什么都没有发生,可就是什么都没有发生,他这种危险的人物才是最容易被处理的。

小贴士:如果觉得不错,记得收藏网址或推荐给朋友哦~拜託啦 (>.<)

: ||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如有侵权,联系xs8666©proton.me
Copyright © 2024 23小说网 Baidu | Sm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