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页

赵祯皱了皱眉,这个王安石倒是个知道审时度势的人。

难道自己不答应他的改革,这新帝就敢答应?

怕不是那么简单的吧。

【第二年,赵祯重病而后驾崩,举国悲痛,就连偏远地区和辽国的人都为他悲伤,所以说其实他软弱那是他的性格,跟他儿时母后代理国事分不开,整体来说,他还是个不错的皇帝的。】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对此苏轼也是承认的,大概没有什么人比帝王更希望整个国家更好。

尤其是那般仁德的仁宗。

或许谈为君之道是他太过逾矩。

但仁宗确实有些软弱,然而人无完人,自己做不到完美,怎能要求他人尽善尽美。

现在想来,能得如此一个帝王,已经是大宋之幸了。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许多老臣也想起了官家小时候的事情。

拿回权力也不容易。

看来日后还是要儘量避免出现垂帘听政的情况。

那样或许对国事更好,但却万万不能作为长久之计。

那是会影响帝王的。

【赵祯离世,赵曙即位,可能王安石是以为他的未来来了,但却又一次令他失望了,当时有一个规定,说是舍人院不能申请删改诏书中的文字,我不是很明白这个规矩的意思,就是不太明白为什么有这规定,这个舍人院就是专门为皇帝起草诏书的地方,我猜测可能是说定了之后不能申请更改,类似于盖棺定论的意思吧。】

赵祯就知道。

像王安石这般的改革,若是没有巨幕的出现,他也是不敢答应的。

这王安石不管碰上哪个帝王只怕都要失望。

不过他倒是想知道那后面的宋神宗是怎么回事,王安石变法又是为什么能开始的?

这诏令之事不改他也觉得没什么问题啊。

朝令夕改,那岂不失了威信?

【这儿大家可以下来查一下,在宋代,诏书的出台程序往往是皇帝口述,中书舍人起草,中书舍人内部审核,然后传到门下省审核,再给门下省宰相审核,最后给尚书省执行,实在不行了还有台谏弹劾,这么多道工序,是种种制衡,但是其中可运作的空间也很多。】

嗯?

赵祯心中一凛,如此工序,还有运作空间。

是他以为的那个运作空间吗?

他们是怎么敢的?

这也不怪他惊奇,因为这其中若真有徇私枉法之人,那涉及的可不就只是一两个人而已了!

【重点就是在这后面,王安石觉得这样不妥,他认为如果不能申请删改,那么舍人院就不能尽到他们的职责,只能是那些执政大臣说什么就是什么,让自己的人怎么写就怎么写,到最后软弱的人不敢说话,强硬的可以借皇帝的命令製造命令,大家都知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加一个字减一个字那都不一样,若是刻意在诏书上曲解皇帝的命令,传下去达到的效果就又不一样了,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如果不是也没有太大的关係,只要看清楚王安石的态度就行了。】

那可不是吗?

曲解他的意思,若是传出的命令不同,到时候怪罪下去只会说舍人院办事有差。

那些人就能逃脱罪责了。

这道理赵祯不是不懂,但是他万万没想到真有人敢这么做,他们是怎么敢的?

赵祯再一想幕中女子这些天说的事情。

许多时候,朝廷出现纷乱,那都是因为帝王明知不妥,却因轻视而放任自流,他不能再这样了,不能给那些人钻空子的机会。

【王安石说这样的话不是明摆着认为执政大臣会徇私枉法吗?如果没有,执政大臣听了这样的话会不高兴,如果有,那王安石就更是得罪人了。】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这好官还真是难做!」李白感嘆。

若是他自己,恐怕也是如同王安石一样,就算是得罪人也是要说的。

但他觉得他怕是也不会这样直接说,而是把想说的话放到诗文之中。

如此一想,那白居易的法子倒是好。

杜甫频频点头。

他想他之所以仕途不顺,恐怕也跟王安石这样直谏的性子相关吧。

可是若是不说出来,如此演变下去,那还得了?

【这时候宋英宗刚刚登上皇位,肯定不可能为了王安石得罪执政大臣,王安石也对此无能为力,也是在这一年,王安石的母亲逝世,他便辞官回了江宁。】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他的母亲……

王安石眉头紧紧蹙着,都是不好的消息。

难怪……难怪他也是一个悲情文人了。

【根据《宋史》记载,「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宋英宗在公元1066年离世,即位年限正好在王安石守孝的这三年,这三年里宋英宗还一直召王安石,我估计是想让他孝期满后做官,但是王安石都以守孝和自己身体不好拒绝了,这儿咱们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做。】

赵祯的表情也不怎么好。

这赵宗实怎的也这般……

才三年,三年他能做什么?

看来自己得重新考虑过继之人了。

三年太短,恐怕让他站稳脚跟都难,如此一个朝廷又马上换人,大宋不乱那才稀奇。

小贴士:如果觉得不错,记得收藏网址或推荐给朋友哦~拜託啦 (>.<)

: ||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如有侵权,联系xs8666©proton.me
Copyright © 2024 23小说网 Baidu | Sm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