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研究] 《马上朝廷(干隆三部曲第二部/出书版)》作者:高王凌【完结】

编辑推荐

干隆三部曲之《马上朝廷》,是人大清史所高王凌教授推出的第二本“纯清史”“政治史”的着述,则讲述了干隆帝六次南巡,以及南巡途中发生的诸多“文字狱”,伴随的是“伪奏稿案”“彭家屏案”“割辫案”“王伦案”……这个故事呢,场面大,人物多,案情复杂,关係紧凑,捧读起来更像读故事。期待读者们能从中悟出自己的清史来,每人一本真清史,每人都是清史家。有史自己讲,不听他人诌。

内容推荐

干隆朝须作分阶段的研究,不宜率意直书,一下子就是六十三年,为此作者把干隆朝分为三个阶段:一、“干隆初政”(即《干隆十三年》),大约前十五年时间;二、“干隆中期”(即《马上朝廷》),从干隆十六年到四十九年;三、“干隆晚景”,最后十几年时间。干隆朝第一个阶段,主要还是从传统儒家的理念——如“回復三代”——来治理国家,到了第二个阶段,却更多地表现了清人统治的“满洲特性”,这不是简单的“宽严之辨”、“由宽变严”,而毋宁说是再现了他们“马上治国”的特征。本书就写的是干隆朝这一段时间,大约三十三年的历史。以南巡为中心,把很多事情都串了起来,特别是跟“养民”相对的“教民”有关的那些内容,包括“文字狱”等不算小的题目,像写故事一样,逐段逐年一个个写下来……

=================

前言

现在摆在大家面前的,是我关于干隆帝的第二部小书《马上朝廷》。继《干隆十三年》获得成功之后,它的出版似乎就顺理成章了。

我曾在不同场合表示,如果让我来写干隆(比如说《干隆通纪》),第一,我要把它写成政治史,而不是把它分为西方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几大块。与此相关,我曾在人大清史研究所提出,“政治史研究”应作为研究所的“主导方向”。这也许更接近传统的历史书写法(如《史记》、二十四史),以政治为纲,兼及其他(仅从侧面或某种角度反映经济、社会问题)。也不一定由“经济基础”来决定“政治上层”,或客观环境决定主观行为,更不以为历史的“长时段”能规定“短时期”等“事件”(犹如康雍干三个皇帝,施政却个个不同)。

我的第二个主张是,干隆朝必须作分阶段的研究,不宜率意直书,一下子就是六十三年(中国历史上许多朝代都没有它这么长)。

为此我把干隆朝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干隆初政”(即“干隆十三年”),大约前十五年时间;二是“干隆中期”,大约从干隆十六年到四十九年;三是“干隆晚景”,最后十几年时间。

一般史书都没有把“干隆初政”作为干隆朝的第一个阶段,我的考虑,是因为它已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极具特色,且有许多前人未曾道及之处,如所谓“回向三代”(包括“粮政”等),它们多跟所谓“养民”有关。总而言之,如何看待干隆一朝的“功业”(它既非“西师”,亦非“南巡”),都离不开对干隆初政的重新探讨,包括那些不合众议的内容。

所谓“干隆中期”(即“马上朝廷”),打算以南巡为中心,把好多事情都串起来,特别是跟“养民”相对的“教民”有关的那些内容,包括“文字狱”等不算小的题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也是希望大家一起来探讨的问题之一),像写故事一样,逐段逐年的一个个写下来。

现在献给大家的这本《马上朝廷》,就写的是干隆朝这一段时间,大约三十三年的历史。

如果说,在干隆朝的前一个阶段,主要还是从传统儒家的理念——如“回復三代”——来治理国家,到了这一个阶段,却更多地表现了清人统治的“满洲特性”,这不是简单的“宽严之辨”、“由宽变严”,而毋宁说是再现了他们“马上治国”的特征。

是好是坏,还请大家批评!

一、首次南巡

1.马上天子

从所谓“养教兼施”、“先养后教”的宗旨出发,在干隆初政的十几年时间里,政治的重点集中在了“养”上,而在其后一个很长的时期里,可以说它就转向到“教”(“文教”、“教化”)上去了。昔人有云:孔子治术有三,曰养、曰教、曰治。(1)干隆一朝,也未始不可以这样作阶段划分。

在干隆朝的阶段划分中,我曾把“干隆初政”作为它的第一个阶段,并把其结束时间定在干隆十五年前后。这本带有一定的任意性,在任何阶段划分中,恐怕都是难以避免的。但它也有一个好处,就是从十六年起,皇上开始南巡,——他后来曾一度把“南巡”与“西师”当做毕生的两件大事,——同时,开始了干隆朝第一波的文字狱。(2)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如有侵权,联系xs8666©proton.me
Copyright © 2024 23小说网 Baidu | Sm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