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页

(执笔/余远炫)

刘邦大传--导言

导言

楚河汉界话中国

华夏文明的组织

黄河,自古以来便被公认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其实,严格来讲,只能算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黄河的水,固然是人类生存和耕种不可或缺的,但「黄河之水天上来」,也指出黄河的特色是长年泛滥成灾。为了治理这个严重的水患,居住在大河旁边的各个部族,不得不组成某种程度的「命运共同体」,这便是华夏文明的开端。

从传说中的有巢、燧人、伏羲、神农(炎帝王朝)、黄帝王朝、夏王朝、商王朝,至周王朝时乃达到华夏文明发展的最高峰。

由于治理水患需要汇集人力,华夏文明讲求组织,并由固定的领导者分层管理,最高的领导者便被称为「共主」。依情势及力量的轮替,「共主」在一段期间后,便由有力量者取得,从有巢氏到周王朝,便象征着共主领导权的轮替。当然,「共主」之下,也依部族血统的亲疏及部族规模的大小,将很多「小领袖」安排在这个领导的「政治体系」中。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个组织从鬆懈到逐渐紧密,在周王朝的「宗法制度」和「封建制度」形成后,组织的完整和系统化已至相当令人惊讶的程度,社会秩序和组织力量的发挥也到达了最高潮。

这个组织讲求阶层管理,即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人或部族应谨守自己的岗位及名分。部族依大小与和共主间的亲疏关係,也区分成「公、侯、伯、子、男」五种等级,以紧密的组织来发挥集体的力量。这种井然有序的结构和关係,便是日后孔子最为推崇的。其实,儒家的思想系统,便是在华夏文明体系中发展出来的。

自成体系的楚文明

传统的史学观,总把注目的焦点集中在这个华夏文明体系上,把他们活动的地区称为「中原」,也只把他们视为中华民族的代表。

其实,华夏文明蓬勃发展之际,在目前中国版图的各个地区,更存在着数万个大小部族,其中以楚文明最具特色。

过去,很多的史学家,总把楚文明视为华夏文明内一个附属的偏远次级文明,并将其归属于周王朝的「诸侯」。即使连司马迁的《史记》,也落人这个窠臼中,这多少是「大中华沙文主义」的心理在作祟。但目前考古学家所发现的新资料中,逐渐证明楚文明不但不同于华夏文明,并且很早便拥有自成一体的文化,相当的精緻并特殊,甚至比华夏文明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同于华夏文明的「火」及「鸟」类图腾族,楚文明以「蛇」及「兽」类图腾为主,分布地区几乎遍及黄河南岸到长江南北岸。或许由于山岳及沼泽太多,这个文明的部族通常不大,独立性高,作战的机动能力很强。目前有不少史料显示,伏羲氏及黄帝王朝可能也来自这个文明体系的较北方部族(详见拙作《乱世经营术》。也就是说,这个图腾族很早便参与了中原华夏文明的「争权夺利」。

不过,自从黄帝王朝的末任共主帝尧,被原属东方乌图腾族的帝舜篡位后,帝尧的残余势力被流放于南方,又回到楚文明中。历经夏、商、西周王朝连续将近一千年,除了少数几股留居在中原的部族外,这个图腾族几乎退出了华夏文明的政局。

蛇兽图腾族的特色是以游猎为生,活动力强而不固定,因此部族间的组织鬆懈,大多采取平等的联盟方式,不像华夏文明有井然有序的阶级组织。在中央组织上,楚文明也采用集体领导方式,因此身居最高领导者的楚王,在重要的事务上都必须咨询各大部族的长老或领袖。加上其族群分散于各地,交通不便,整合集结的力量较弱,使楚国在整体作战力上并不显得特别强。不过,这个分权的联盟组织,在人类文明的贡献上,绝不亚于黄河流域的华夏体系。

南北对峙的二大文明

西周王朝成立时,楚国自身已有了相当完整的政治体系。领导者也自称为王,和周「天子」地位平等,而不像一般的中原诸侯是归属于周天子的分封和管辖。因此,楚王朝很早便和周王朝处于南北对峙的状态。

日后的楚王,在名字上都有个「熊」字,应与兽图腾族有关,也有史家认为可能与黄帝的「有熊氏」属同一部族。《帝王世纪》书中便记载着帝尧被帝舜流放到长江流域的传说,或许这也是「有熊氏」退出中原政局后,「落叶归根」的行动。相信在那个时候,黄帝王朝的重要长老也有不少人跟着南返,楚王室或许便是由这些部族发展出来的。

游猎部族的规模通常不大,但活动力强,影响幅员也较大,其政治组织皆属鬆散联盟。「共主」没有太大的权力,但名义上却可领导颇富作战力的庞大团体,因此他们的声势远大于实力,楚国便是属于这样的组织。(在美国西部开拓时代的印第安人,也可看到这种联盟部族的型态。)

春秋时代,楚国几乎已整合了黄河南岸到长江流域的整个区域,统辖人口之多,也绝非中原各诸侯国所可比拟。而且楚国各部族皆好勇斗狠,善战又认真,没有一个中原诸侯不对他们感到畏惧。幸好,楚国是分权组织,楚王真正能动员的兵力有限,否则即使中原大诸侯联合对抗,可能也不是楚国的对手。

不过,中原各部族一向自大,不管楚国有多强,中原的「共主」也绝不会给予平等待遇。因此当西周王朝建立时,楚「共主」曾基于礼貌向周武王表示庆贺,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如有侵权,联系xs8666©proton.me
Copyright © 2024 23小说网 Baidu | Sm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