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研究:孤岛

很多有关这个节目的消息。而且这不是因为大家碰巧又开始看它,而它又碰巧变得像过去那样能够有趣了。不,不是因为这个,而是因为大家开始在网上传播那个《纳尼亚》,一个确实很有趣的片子,而且人人都想上网一睹为快。NBC正在领教网络的力量,除了网络,没有任何东西有这样的力量。”在这段录像开始流传后的两星期内,《周六夜现场》网站的访问量剧增了200倍还多。

回顾这个传奇,可以说“孤岛”从头到尾地绕了一个大圈子。三个不合格的人被娱乐业拒之门外,然后转向网络,变得大受欢迎。娱乐业在那些颇难伺候却又颇有影响的二十来岁群体中发现了这种现象,于是把不合格的人又召入麾下。三个孩子在电视上做的事与过去没有什么区别,但由于这个影响力极大的群体看电视的时间不会太多,直到《纳尼亚》回到网上(而且影响力被“网络小孩的力量”成倍扩大)之后,它才真正流行起来。曾经被网上一代嗤之以鼻的《周六夜现场》突然之间又酷了起来,皆因他们触摸到了盛行网络世界的地下精神。从前,这档节目只知道在那些不入流的地方剧院和即兴剧团搜寻人才。现在他们也发现了网络的奥妙之处。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首先,我们得承认现在的娱乐业系统确实能认识到“孤岛”的吸引力,也确实能想到利用它的办法。某种意义上说,这个系统或许是有效的。但如果说这三个用摄像机和网络制作和宣传节目的孩子不属于“那1800万自认为有人欣赏的业余者”(借用一下迪勒的讽刺),我真的不知道他们属于什么人了。

事实上,下一代创作天才很可能就会从这1800万我行我素的业余者之中产生——而他们就是最有可能将好莱坞和整个娱乐业拯救出陈旧模式的人。或许迪勒是对的。或许只有少数人能写出《六人行》(Friends)这样的经典,但别忘了有多少人能创作出像《纳尼亚》这样更加古灵精怪的东西。这类内容能引起网络一代的共鸣,而在互联网世界中,统治一切的是小领域,不是广电王国。再想想看,在互联网普及八方之后,有多少潜在的天才有机会找到真正的观众群?

要想看到连续十几季长盛不衰的高质量剧集,我们可能还得依靠好莱坞机器的全部力量。但就在同一时间,数百个业余佳作也能共同捕获同样多的观众。这两者原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一个是永久的商业品牌,一个是短暂的业余娱乐,但现在,两者正在激烈地争夺网络一代的注意力。如果他们在看其中的一种,他们自然看不了另外的一种。

迪勒忽视了一个事实:在今天,对大热门的需求似乎不及对非大众化小领域内容的需求。随着人们一个接一个地离弃“40大金曲”和热门大片,市场需求正在分崩离析,散向不计其数的小艺术家,因为这些人与自己的拥趸们更加心意相通。所以,就算99%的博客都只有不到几十个读者又有什么关系呢?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即使是1%的份额也是千位数的。而无数个1%就能组合成不亚于许多主流媒体的繁荣市场。已经有数百万人看到了孤岛创作的那个典型“病毒式视频”,这样的轰动效应,恐怕只有最最流行的电视节目才有福享受。

就像业余作者们通过Lulu.com自我出版的那些图书一样,产品本身通常都赚不了太多的钱(如果能赚钱的话),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产品存在了,而且与人分享了。它不是传统商业的产物,但它可以和传统商业的产物同台竞技。今天,内容创作者的数量令人咋舌,媒体的那种传统的人才选择渠道根本不可能找到这样多的人——业余创作大军可以轻而易举地把任何制片厂和唱片公司的剧本审阅师和听音师们淹没。由于生产工具已经完全普及,生产者的队伍也在以指数级的速度扩大。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可以阻止那些有愿望也有能力创作的人实现创作梦想了。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如有侵权,联系xs8666©proton.me
Copyright © 2024 23小说网 Baidu | Sm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