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 风起河南

小说:燕食记 作者:葛亮

荔红羌紫艳阳天,道出南门过五仙。买棹漱珠桥畔醉,沉龙甘美鳜鱼鲜。

——邓风枢《漱珠桥竹枝词》

及至久后,荣师傅才与我说,对许多人的印象,是定格在了九岁那年。即使此后再与他们相见,但是,都无法覆盖那一年的印象。如此深,像是炽热的烙铁烫印进血肉。那一年,他听到了七少爷作的一首曲词,里头有一句,也于是忘不掉,“眼底旧院洞中天,桃树掩映台榭尚似从前艳,盛似从前艳。”

我问五举山伯,有没有听师父吟过。他想一想,便哼唱出一支旋律。山伯本五音不全,但此时,在夜色中,这支旋律却因其中的停顿和破败,出人意表地苍凉清远。我拿出录音笔,想要录下来,让他再唱一遍。他笑着摆摆手,说,我是听得太多,板眼都在心里头。可师父听到我唱成这样,要骂我的。

一九三二年的太史第,并无意于故人。或许这便是大时代给予人的借口,有关记忆与遗忘。

年头,北方传来了一些消息,总算是鼓舞人心。即使如阿响一般的少年,亦可体会到暮霭沉沉的太史第,骤然有了一些涟漪。竟然在仆妇间的言谈中,也出现了一些激昂的东西。他们议论着上海的战事,虽则阿响似懂非懂。三太太经过,会笑他们的无知,但并没有影响到他们讨论的热情。他于是听到了“淞沪”“十九路军”,还有一位姓蔡的将军。但说的更多的,大约是蔡将军的同乡部下谭师长。“一·二八”一役,对日作战,谭以一旅,守吴淞炮台。其炮陈旧,尚屡能击中日舰。与日军对垒月余,沪上民众,感其英伟而献旗。

阖府上下,皆呼其花名“大口谭”,自然是因为向谭两家之渊源。太史祖母出于广东罗定谭氏,故其宗人,与南海向家世有姻亲之谊。谭师长妻礼和,太史第人称七姑,与三太太交好。其长女为太史认作义女,过从甚笃。及至日后谭氏解甲林泉,寓居香江,还可与太史把酒,这是后话。

仲春日,阿响看到一辆军车停在门口。仆从簇拥在花厅,遥遥地望。他想,上回这样的阵仗,还是“三蛇肥”时那位始终未曾露面的大人物。但这次毕竟不同,没有宵禁,没有列队的士兵。车上的人下来,车便开走了。前面的军官,只带了两个随从,便步进了太史第。

阿响只觉得他步态分外眼熟。阿响听见七少爷,远远地跑过来,只一声欢快的“允哥”。这时那军官抬起头来,果然是向锡允。

允少爷在府第仰目而望,一眼扫到了阿响,便笑了一下。那笑容依然是温存的,但也稍纵即逝,便是凝重的表情。数年不见,允少爷的面目已起了变化。除了脸色的苍青外,神情中也脱去了往日的天真与生动,不见嗔喜。阿响不知道,这是出于战场上的历练,看惯了生死后的沉淀。他只觉得这个人,眉目的果毅坚硬,让他陌生,既畏且敬。

太史在三太太的搀扶下向他走来。锡允脱去了军帽,这一刹那,人似乎终于松弛下来。但即刻便站定,绷直了身形,对他的叔叔行了一个军礼。

这让家人之间的见面,忽而变得肃穆。

是的,向锡允是代表谭师长,准确地说,是代表十九路军造访太史第。

看到他甚至没有和府中上下寒暄,便随太史走进了书房。这令众人的盼望多少有些失落。

三太太说,都散了吧。他们爷俩有大事要谈。

但她内心其实也打起了鼓。这孩子的眼神举止都让她感觉,有这些年为自己所不知的事,在一个人身上的凝聚。但她毕竟是个妇人,也知道即使阖府事务于一握,毕竟离外面的世界还太远。见面有这么一瞬间,她伸出手,想如以往掸一掸侄儿肩头的风尘。但是,却不知为何缩了回去。

她望望书房的方向,叹了一口气。

叔侄二人,傍晚时走了出来。太史神气平静,但交代给管家旻伯,声音里却有些发灼。他说,快,拿了我在案上的字。送去漱玉桥的木新斋,找岳师傅连夜赶出来。

第二日,太史第门口多了一副横额,来往的人站定了。看上面用大隶镌了四个字“义款救国”。有人认出来,是向太史的手书。

向锡允负命而来。其在军中,以少校副官之身随“大口谭”南征北战数年,深历戎马甘苦。而自年初,十九路军因饷金屡被克扣,军需难以为继。锡允便主动请缨,回粤筹集军饷。

太史第自然成了这场募款的起点。对谭氏而言,这是个明智的选择。向太史名重河南,其振臂自有应者如云。加之其少年时负笈南洋等地,且曾任职于英美烟草公司,与侨界关系密切,更易获得海外及港澳商界的支持。

即使时日如烟,前事枝蔓不可历历,但老辈的广府人都记得,那一年,太史联合“戊辰同乐会”在海珠戏院发起了募款义演。甚至让府中的八太太吟香现身,票了一出戏。吟香工巾生,往日各种场合,向与九太太青湘搭档,这是太史以此自矜的风雅。此时,她与“协春社”的女伶靓小凤在台上出现,台下众人都愣了一愣。太史第上下,听到了议论,忽而回忆起这个几乎已被淡忘的人。有的不以为意,有的锐痛突至。但是更多的,一忽悠间,想到了那个夏夜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如有侵权,联系xs8666©proton.me
Copyright © 2024 23小说网 Baidu | Sm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