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人之本質」機器

我之所以不把自己視為糟糕的人,其中一個原因是,我明白壓力會導致我出現不當行為,因此那個做壞事的我,並不是「真的我」。但若是其他人,我就不太去考慮這種可能性。這就是基本歸因謬誤:將他人的行為歸因於性情,而不是情境。我把「壞」定位在他們的內在,而不是在環境中。

為什麼人類心智被設計成在評量人時,會忽略或淡化情境因素?

嗯,首先請記住,天擇對人類心智的設計,並不是要人們做出準確評量,而是做出評量後,能引致對評量者基因有利的互動。

細想人們所持有的論證,何者較為荒謬?論證通常會以諸如此類的斷言起頭:「她人真的很善良」「他是個好人」,接著會有人持不同見解:「不,她並沒那麼善良」「不,他其實是個壞人」。這些論證可以一直持續下去,除非有人說:「好吧,也許對我來說她很善良,但對你來說不是」「也許在我遇到他的情況下,他很好,而在你遇到他的情況下,他很糟」。

但從天擇的角度來看,人們沒有理由對這種可能性給予足夠的重視:良善和美好在很大程度上是情境化的,而不是性情上的。畢竟,本質模型(相信每個人都具有普遍良好或普遍劣質的性情)運作良好。如果有人對你一直很好,那麼進入友善的互惠關係是有意義的。

換句話說,這就是友誼關係。而相信這個人本質上是良善的,可以順利把你拉進這種友誼關係。

更重要的是,這種信念能讓你輕鬆要出這個人很好。這樣很省事,因為給予朋友高度評價是構成「友誼互惠利他主義」的一部分。看到朋友內在的好本質,可以讓你毫不費力地完成這部分的互惠。這能讓你不致感到憂煩,因為就你所知,當你不在朋友身邊,他們成天都在詐騙老人家。

另一方面,如果有人一直對你很壞,那麼在他身上看到壞的本質就是導致你出現自私行為的原因。你不僅會避免做任何可能無法互惠的行為,還會堅定地說他是個壞人。說你的敵人是壞人有其道理,因為這樣你越能破壞他們對你的重要性,他們也越不能傷害你。

實際上,在現代世界中,這可能不是個有效的策略。但是在人類演化的小型狩獵採集社會中,持續不斷詆毀人們,可能確實對他們的社會地位產生了顯著影響。這也可以做為對其他人發出的警告:不要跟你作對。

總而言之,有個情境變量,總是讓我們對人的評量產生偏見:每當我們看到他們做某件事,就認為對方是故意做給我們看的,而且就我們所知,他們與其他人相處會有不同行為。但我們會忽略這個變量,並將自己所看到的行為歸因於他們的性情。這點就自我保護而言,是其來有自的,因為這樣我們就會認為對方擁有本質(不管是好是壞),而視他人擁有本質對我們來說最有利。 我方朋友和盟友將擁有好的本質,對手和敵人則擁有壞的本質。如此一來,這種情況真是再省事不過了。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如有侵权,联系xs8666©proton.me
Copyright © 2024 23小说网 Baidu | Sm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