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页

众人恍然,他们明白了。

王安石讲的不过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道理。

让他坚持变法的就是他的意志力。

而不管做什么事,都得有坚定的意志力。

此话怎么也挑不出错来,不过,稍显浅薄了。

【所以「有志矣,不随以止也。」有了意志力,还不能盲目地跟从放弃的人放弃,王安石这里是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的,然后他说:「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了意志力没有体力也不行。】

王安石明白了,他并不是怪了他人,他是盲目地跟从了旁人。

他明白了,其他人也明白了。

众人仿佛知道了他的倔强是从何处来的了,大抵就是从这些地方。

因为经历了错信旁人的事,所以倔强地相信自己的才是对的,一定是如此。

可是……众人才想到,可是现如今他还没去那褒禅山啊,倔强是生下来便那般的?

可见他也不是不能听从他人的,得言之有理地劝说他。

众人很快又重新将注意力放到他的这篇文章上,道理是相当正确的。

做什么事不需要意志力呢?做什么事不需要一个好的身体呢?

【有了意志力和体力就够了吗?当然不是,没有火,他们看不到路啊,因此还得外物的支撑,「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他认为如果是体力不足没能到达目的地,别人可以笑话,但是尽力了就没人能笑话了。】

众人把自己设身处地地放到当时那个场景。

若是自己是那最先说放弃的人,那被人笑话似乎也是正常的。

若是大家一起走到真正不能往前走了,再提往回的那人就会变成其中的英雄。

只可是,没有那么多的如果,许多事情都只能猜测。

除了此三者,还有什么呢?

似乎只要拥有此三者便什么事都能做了。

果不其然,幕中女子放出来的王安石的话就是此意。

【整个第三段和第二段都是相对应的,他是从第二段得出了第三段的道理,他认为做什么事情都是这样的,要志、力、物,当然后面的变法也是一样,这就是我们说的他的思想基础,他在变法时带着坚定的意志力,寻求皇帝的支持在努力做,后来变法失败他没有了力,没有了物他就果断归隐,这就是王安石的聪明之所在啊。】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屈原的心中无比震动。

此三者是缺一不可?

他如今有志有力,却已经失去了物,他还能坚持下去吗?

难道不是应该能变一点是一点吗?

屈原再一次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

不过他心中有了一个想法,不是此时产生的,是先时就已经想了许久的了。

他想像王安石、白居易一样,幕中女子说的那个……下基层。

此时的情况是楚国暂时出不了大的问题,但是他再在此处待下去会让那些人想办法来对付自己。

只要自己跟大王说清楚,大王如今对自己的怀疑是旁人挑唆,让他小心着旁人,而自己也不在郢都碍着他的眼,他心中的疑虑自然能消减,不过不消减也无甚大碍,反正大王是要派人跟着自己的。

到时候他们出去了,他们就假意遇难,再悄悄地去查看民间的情况,让大王可以早做打算。

找出那些欺上瞒下的人,为百姓做事,屈原觉得这条路也是很不错。

只是这么一来,郢都他得暂时放下。

万一他一走,那些人就发难,他担心大王应付不了。

然而很快他就想通了。

他走了大王应付不了,他还可以回来帮大王应付。

但是如果他与大王离心,大王真对他下手了,大王再应付不了,能帮大王的人就少了自己一个了。

【就有时候真没必要死磕,像伯夷、叔齐那样,我个人是不赞同的,韬光养晦再等待东山再起的时机不好吗?就算不能再起,至少保住了一条性命。】

东晋。

陶渊明发现这幕中女子与他的想法有越来越多不同之处。

他倒也不觉得幕中女子就是错。

因为似乎她说得也有道理,保住了性命才能再去做其他的事情,命都没了,还能做什么呢?

但若是心中的那股劲儿已经没了,那屈辱的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不如死了的好,如那伯夷叔齐,他们若是活着便能力挽狂澜吗?谈何容易啊!

事实证明,每个人的情况是不同的,如何行为也得因人而异。

【但是人各有志,尊重尊重。】

女子竟又与他想到一处去了。

陶渊明心中舒畅了些。

【到了下一段,王安石又说回了第一段提到的那个石碑,他认为人们以讹传讹把花读作华「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都是因为学者们不深思慎取,所以大家应该深思慎取,这也是他的人生态度。】

【我们从很多他的诗文当中可以看到他反叛的一面,并不是说王安石这个人叛逆,但他也是真的叛逆,可他的叛逆不是随意的叛逆,不是为了跟人作对而叛逆,他是经过深思慎取的。】

什么叫不是说他叛逆,他又是真的叛逆?

若不是幕中女子不说后面那句,众人都得被她说晕了。

小贴士:如果觉得不错,记得收藏网址或推荐给朋友哦~拜託啦 (>.<)

: ||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如有侵权,联系xs8666©proton.me
Copyright © 2024 23小说网 Baidu | Sm | xml